成功渡過金沙江,是紅軍長征中的著名戰(zhàn)例,黨史上稱其為“巧渡金沙江”。“巧”是如何體現的呢?
1935年4月,中央紅軍進入云南后,決定迅速搶渡金沙江。為了迷惑敵人、掩護主力,他們在毛澤東等同志的指揮下,佯攻昆明、調動滇軍,有效削弱敵方江防兵力;利用暗夜 , 隱蔽行動,分路趕赴江邊渡口。特別是渡江先遣隊假扮國民黨軍,日夜兼程、秘密接敵,為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渡江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在這期間,紅軍各部還采取多種偽裝和隱蔽方式,以確保軍事行動保密和戰(zhàn)略意圖達成。
發(fā)出渡江入川的指示
1935年4月,中央紅軍入滇后,兵峰直指昆明。由于滇軍主力東調入黔,昆明守備空虛,龍云(時任云南省政府主席、國民黨“追剿”軍第二路軍總司令)急調各地民團來援。由此,便削弱了其在金沙江畔的防務。
實際上,紅軍奔襲昆明只是佯攻策略。毛澤東如此用兵的主要目的在于調動敵人,而后趁虛北渡金沙江。盡管中央紅軍一直在尋找有利時機,但是由于初入云南,地形陌生,全軍上下都不知道沿江渡口的具體位置,只能靠詢問向導探索前進。
金沙江皎平渡口
躊躇之際,沒成想前方傳來好消息。原來,4月27日凌晨,軍委偵察隊偵察敵情時,在曲靖城西公路上俘獲了一輛龍云給薛岳運送物資補給的汽車,車上除了云南白藥、宣威火腿等地方特產,還有20余份云南軍用地圖。這些地圖在當時屬軍方絕密,可謂無價之寶,紅軍可以依據地圖選定渡江地點、明確行軍路線。毛澤東禁不住感嘆道:“真是解了燃眉之急!”
4月28日晚,毛澤東和朱德、周恩來等在尋甸縣魯口哨一帶宿營,并召開會議,研究北渡金沙江的行動部署。4月29日,中革軍委發(fā)出《關于野戰(zhàn)軍速渡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(qū)的指示》,明確指出:“我野戰(zhàn)軍應利用目前有利時機,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,轉入川西,消滅敵人,建立起蘇區(qū)根據地。”
此外,為繼續(xù)給敵人造成錯覺,軍委命令紅一軍團二師六團進至嵩明縣楊林,威逼昆明,阻擊敵人,爭取時間,使我軍主力渡過金沙江。
化裝巧取金沙江渡口
按照軍委指示部署,各軍團日夜兼程趕赴金沙江畔。為迅速前進、控制渡口,他們還采取了很多隱真示假、迷惑敵人的辦法。
紅一軍團先頭部隊化裝成國民黨軍,在一天時間內智取三城,直插金沙江畔。時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曾經回憶道:“接命令后,我們一面向昆明虛張聲勢,一面向金沙江前進。前進時二師四團這次用了三個連隊,全部化裝成國民黨的‘中央軍’,象 ( 像 ) 演戲似的,用的是連環(huán)計,不費一粒子彈,一連賺開了祿勸、武定、元謀三座縣城。”
聶榮臻
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為中央縱隊,他們也是偽裝行動智取渡口的。當時,軍委下達搶占渡口任務后,總參謀長劉伯承率干部團一個營及總部工兵營一部,化裝成國民黨軍,趕赴皎平渡口。約半夜十二點,搶占渡口成功。因為行動神速、隱蔽,敵人完全沒有料到我軍來得這么快。駐在江北的敵保安隊全部被俘,我軍完全控制渡口兩岸,無一傷亡。
為了保障大軍渡江,先遣部隊在群眾的幫助下緊急找船,前后共獲木船7只,并且設法找來30多位船工,具備了渡江條件。
“盡一切辦法”迅速過江
5月3日晚,毛澤東、朱德、周恩來等率領軍委縱隊趕到皎平渡過江,迅速在北岸成立渡江指揮部,組織大軍北渡。
一時間,江面上船只往來不絕。船工們“歇人不歇船”,把一隊隊紅軍載到北岸,忙碌而有序。相關資料中記述了船工張朝滿的回憶:“船一靠岸,紅軍就一排一排地站起來,大船上乘60個,小船上乘40個,一點不亂……紅軍還帶著些馱武器的騾馬,過江時把鐵鞍子拿下來,人坐在船里拉著韁繩,將騾馬推下江,從船兩邊游過去。”
部分船工照片
這期間,敵人似乎已經發(fā)覺了紅軍行蹤,時常派飛機來。對此,渡江部隊非常注意隱蔽,并且派出警戒哨,發(fā)現敵機便吹響軍號,告知船工盡可能把船藏起來。
靠著幾只木船,軍委縱隊爭分奪秒,日夜搶渡。與此同時,中革軍委決定“除留紅十三團在洪門渡過江,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主力全部改由皎平渡過江”, 并致電兩軍團,下達渡江命令。
紅軍當年渡江所使用的船只
兩軍團接到命令后,迅速行動。聶榮臻后來回憶說:“那時真是軍情緊急啊,電報還沒有翻完,但大概意思已經知道,到那邊去渡河。我們立即決定,沿著一條經白馬口的山谷間的沿江小道向皎平渡前進。”“一夜趕了一百二十里地”,終于按時趕到渡口,從這里渡過了金沙江。
就這樣,自5月3日至9日,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成功渡過天險金沙江,把數十萬國民黨“追剿”大軍甩在身后,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川、黔、滇邊的計劃,從而取得了戰(zhàn)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勝利。
來源:共產黨員網